今天是

习近平:将传统文化当做独特战略资源(深度好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10浏览次数:0

学习语录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去年 学习语录(ID:xuexiyl) 微信公众号曾推出《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阅读请点击)一文,引起极大反响。从人们的转发热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复兴的热切关注,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热切期盼。

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

十八大以来,无论在国内考察还是国外出访,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每一次演讲中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化危机让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

 

习近平的儒生气质,最直接的表现是善于立言:

为追思焦裕禄而填词,为表达拥军情义而作七律,勤奋地写下大量反映个人思考的专栏著述,甚至还有“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意的语言写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

 

从他的个人经历、执政风格到文章思想,修齐治平、三不朽、“横渠四句”等儒家经典的使命追求,处处可见。

 

1949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家,像习近平这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指出其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不多见的。

 

更重要的是,他并未止步于文化态度上的致敬,在其执政实践中更是自觉地把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对接,在中国梦以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根”与“魂”。

 

习近平也讲“扬弃”,但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文化更进一步说儒家文化,对于他而言并不是散发着陈腐气息的沉重包袱,而是可以通过现代化创造,焕发强大能量、推动民族复兴的独特“战略资源”。 

 

事实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选择传统文化作为战略资源,风险并不小。

 

一个日益强烈的共识是,中国社会正面临文化危机,文化内涵的空洞化,让迅速积累的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越高越重,越容易崩塌。

 

中华民族正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而这种危机的根由,远可溯及鸦片战争击碎天朝的自洽幻景,近可论至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对人民信仰的冲击。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剧热播宫廷斗争、尔虞我诈,官场、谍战、职场、家斗也是常演不衰的题材,折射着犬儒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的现实,显规则被弃置一旁,“潜规则”却大行其道;

 

圈子盛行,彼此谋利,参与其中的人都希求在制度之外找到获取资源的渠道;

 

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被仰慕推崇,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频频出现,更可怕的是不少人正逐渐对此见怪不怪、麻木不仁;

 

山寨文化几乎成为“中国标签”,各个领域仿冒成风,这些人非但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能赚快钱就是英雄;

 

盲目从众事件时有发生,理性的思考和表达却少有人倾听。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学热”,似乎让人们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各种“文化明星”名利双收,汉服、唐装招摇过市,大典、仪仗隆重登场。但很快就有人批评这种热潮浅薄片面,只求功利实用。

 

当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中国结”“功夫”“舌尖”等符号化的平面维度上,在信仰的高度上,在求善求美的高度上,却少有耐得住寂寞的关注与追求。

 

政治学者郑永年曾评论说,今天的中国,很多人“既不了解西方,更不了解中国,就是拿着一些工具性的东西在那叫嚷”。

 

还有学者举出土耳其舍弃伊斯兰文明却又难以被西方文明认可的文化困境,援引亨廷顿的观点警示人们:这种不愿意认同自己原有文明属性,又无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文明所接受的自取其辱状态,必然会在全民族形成一种文明上、精神上无所归宿的极端沮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