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10浏览次数: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立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要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总体要求,建构劳动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各地和学校坚持劳动教育内容、方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将教劳结合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来对待,或是将劳动教育作为实践育人的一部分来对待。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就不只是把劳动作为育人的途径和方式,而是将其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也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是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重大发展。

       《意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出发,着力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包括目标内容体系、实施途径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

       在目标内容方面,《意见》从树立观念、培育情感、培养能力等方面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确立劳动教育主要内容(三类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育人价值有所不同)以及不同学段的重点,明确回答劳动教育究竟“教”什么。

       在实施途径方面,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其中,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劳动机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强化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方式(包括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必要的劳动技术。社会各方面要发挥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和场所,主动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多样化的服务性劳动,全面回答劳动教育由谁来“教”的问题。

       在支持保障方面,《意见》强调多方法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多举措加强劳动教育队伍建设,多渠道筹措劳动教育经费,多方面强化劳动安全保障,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到哪里“教”等问题。

       上述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旨在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系统落实中央要求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避免把劳动作为一般专题教育对待、做简单化处理。

       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上,要注意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一方面,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密切相关。《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既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也要在德智体美四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育人。另一方面,强调五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统筹设计、科学安排,不应忽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要把劳动必修课开出来,把每日(或每周)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每学年的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以“融合”的名义把劳动教育消解了,写的是“劳动课”,做的却与劳动教育不搭界。劳动教育主阵地没了,也就谈不上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要在构建并完善体系上下功夫。

二、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注重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教育精神的弘扬

       究竟什么是劳动教育?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不尽相同。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家对劳动教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劳动,有的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干活,有的学校搞“劳动一日游”,有的则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等等。劳动教育的泛化、窄化、异化现象同时存在。

       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意见》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了这样几点:

       一是劳动教育之本。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干活,而是通过劳动去育人,特别是让学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这是劳动教育的本意和初衷。要从发挥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出发,“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二是劳动教育之重。考虑到当前学生体力劳动的严重缺乏,不想劳动和轻视劳动也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少、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意见》强调“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避免用文化课学习取代劳动教育(避免把劳动教育与智育混为一谈),也避免把劳动教育等同于游戏娱乐。当然,以体力劳动为主不是不要脑力劳动,而是要“手脑并用”,把“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

       三是劳动教育之魂。各地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应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不同时代劳动形态、方式不尽相同;应因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而不同,安全适度,有序进行。而我们在谈论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不应忘记多样中的统一,注重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的弘扬一以贯之。劳动教育要注重指导每一个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是劳动教育之魂。不要以为物质财富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就可以不劳动了,古人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坐吃山空”,家如此,国亦如是。不要以为机器人都可以干活了,人就可以不干活,其实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劳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劳动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大事。

       看到《意见》标题,大家普通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在哪里。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针对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意见》要求“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体现时代特征,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育人的角度看,不只是智能制造等新型劳动形态具有育人价值,木工金工、扫地擦桌子等传统劳动项目同样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可能当前劳动教育不一定要搞出多少新玩意、新花样(如“情绪劳动”“数字劳动”之类),更为重要的是基本内容要求(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坚守,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此才能真正弘扬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形成严谨认真、持正守度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不追求标新立异,要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三、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保障机制建设

       在调研中,各方面反映劳动教育落地面临不少困难,如学生功课多、压力大,没有时间参加劳动;农村分田到户,工厂自动化,学生劳动没地方去;劳动课没人教,缺教师;劳动教育器材消耗多,没有钱补充,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与这些问题相比,工作机制缺乏,各方面缺乏内在动力的问题则更为根本、更为突出,它主要表现为家长不愿意花钱学劳动;学校担心学生安全,不敢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社会上存在人上人、走捷径的心态等。机制问题解决了,会主动创造条件。机制问题不解决,有了基地,可能只是做做样子;有了钱,可能白花。正因为这样,《意见》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对学生劳动情况的考核。强调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毕业的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评价结果的使用硬起来。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