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育部宣布:从小学到高中将新增一门“必修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05浏览次数:0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一则重要文件

关于印发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宣布: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这就意味着,中小学生将新增一门必修课,而这门课程跟语文、数学一样贯穿小学至高中!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往下看吧。

 

01

与一般学科课程有显著差别

 

      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它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鼓励打破学科界限,跨领域跨学科学。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02

各学校的课程内容都可能不一样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应在地方指导下,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培养目标、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还要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与总体实施方案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也就是说:每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可能不一样。

 

03

作为“必修课”,会影响招生录取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要求对学生成长过程观察、记录、分析。平时要做活动写实记录,还要建立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为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0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学生为主,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老师从旁指导。

      自主性。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实践性。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开放性。老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下,几乎可以预见每个学生都可以发现自身的个性和特长,还能不断激发潜能。

 

05

活动方式有哪些?

 

      考察探究。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从发现并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讲究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比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

      社会服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在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比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

       设计制作。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把创意、方案转化为物品或作品,过程中手脑并用,很好的锻炼动手能力。比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

      职业体验。安排学生体认职业角色,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